古时文人善于以文会友、诗会、文会络绎不绝,诗、词、歌、赋,不仅是古代文人们彰显自身文化水平、实力的体现,也是他们的娱乐活动之一。
闲来无事之时,他们便会约上三五好友,聚在一起吟诗作赋。除此之外,诗、词也成了文人们相互比斗的手段之一。
然而一篇好的作品,需要有感而发,想要做出一首人人称赞的诗词,往往需要很久。而与之相比,对联则要简单一些,由于字数较少,往往能够相对节省时间。
这并不是说对联富含的意义就比不上诗词,事实上一副好的对联仍然可以做到意义深刻,流传千年。
明朝时就有这样一副对联,虽然下联一族不差地照抄了上联,被称之为最懒的对联,但是流传至今却从未被超越,其中意义富有哲理,并且可以时刻地教导世人。
对仗工整、合辙押韵,是对对联的基本要求,除此之外,好的对联往往蕴含深意、典故。
自对联出现以来,曾经有许多文人墨客以对联会友相互较量,或以对联寓意诉说情怀,或蕴含哲理激励后人。
对联发展至今,有着深远的历史底蕴,如今的春联、挽联等都是由对联衍生而来。
在古代,由于是父母包办婚姻,许多有文采、有傲气的女子,并不希望未来相伴一生的人,是个无德无才之辈,因此除了比武招亲之外,还有比文招亲的形式。
适龄女子会出一个上联,想要迎娶她的男子,需要对上下联,由女子考核,如果对仗工整且十分贴切的话,女子才愿意嫁给他。
此外,对联还可以成为一种侮辱人的媒介,相传在古代有一老地主,经常倚老卖老,并且因为自己读过几年书,便瞧不起不识字的人,总是对他们百般刁难。
一天有一孩童看到他又在训斥下人,于是便上去理论,老地主有心戏弄这名孩童,便出了一个上联“两猿截木深山中,小看猴子怎样对据(句)”。
哪曾想孩童虽小,却才智过人,并且也读过许多诗书,于是思索片刻后就对上了下联:“一马陷身污泥里,问老畜生如何出蹄(题)”。
老地主将孩童当成猴子,而孩童却骂地主是老畜生,言辞犀利,而且对仗尚算工整,就连老地主也只能哑口无言。
古人的对联虽说在字数上与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要求,但是人们在创作之时,都会尽量地避开上联提到过的字与事情。
可是,在明朝却有一副对联,被称之为“最懒”的对联,只因作者将上联的字,一模一样地抄下来,作为了下联。
虽然看上去这幅对联有些“不靠谱”,但是当细细品读之后,却又会发现,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义深远。
明朝时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名叫徐渭,他虽出身贫寒,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以及毅力,在文坛上有着不小的成就,甚至连郑板桥提起他都自愧不如。
然而这位大家却有诸多不幸,不仅仕途不顺,且家中还屡遭变故。虽空有一身本领,却无处施展,甚至还几经如狱,人间的苦难他尝了大半。不过他却从来没有对生活放弃希望,并且对于自己的儿子寄予了厚望,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。
为了勉励自己的儿子,徐渭特意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副对联,上联是“好读书不好读书,”下联是:“好读书不好读书”。
乍一看上下两联一模一样,这实在是不符合对联的要求,但是细细品味起来,这副对联其中的意义非凡,妙就妙在一个“好”字。好字是多音字,分别有两层含义,第一层含义是合谊、令人满意。第二层含义,则是喜好、爱好。
而徐渭上联表达的意思是“适合读书的时候,不喜欢读书。”下联则表达的是“喜欢读书的时候,不适合读书。”虽然整幅对联只有区区几字,却阐明了学习要趁早的重要性。所谓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
作为孩子而言,读书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事情,如果错过了时间,蹉跎了岁月,当长大之后,有一天再想学习,就错过了最佳的机会。虽说学海无涯,活到老学到老,但是趁早学习,无疑会事半功倍。
而徐渭能够写出这样一副对联,除了他本身对于孩子的激励之情,也可以看出他自身的文采斐然。
由于这幅对联的上下两联一模一样,故而也被人称作是“最懒”的对联。可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,这副对联其中的寓意深刻。
因此他虽然“最懒”但是却也没有妨碍他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,甚至无论哪个时期,他都是激励少年的“至理名言”。
对联虽然相较于诗词歌赋,在结构上略显单薄。但是从形式上来说,它更加的通俗易懂,老少皆宜,不仅便于人们的创作,更加便于传播。而正是这种形式,才使得它在千百年来,被人们广泛地应用。
如今的人们很少有吟诗作赋的习惯,但是每逢过年之时,讲究的人家也总会自己写上一副春联挂在自家门口,希望来年能有个好运势。
纵使那些不习惯自己写春联的家庭,也常常会在过年的时候,买来一副春联贴在门上图个吉祥。
这也就恰恰证明了,对联如今在人们的生活当中,仍在被广泛地应用,并且相较于诗词歌赋,对联的应用更加的广泛、且接受的人更多。
虽然名诗古词难得,但是千古绝对也并不多见,无论是哪种形式,只要意义深刻、富有内涵,那么终将被传承下来,就像这幅“最懒”的对联,至今仍然警示着后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