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短视频兴起,流行一种“高情商”和“低情商”的话术对比。比如说,低情商:“你成绩真差”,高情商:“还有进步空间”。低情商就是直说一些不好的评价和现象,而高情商则是相同的话换另一种委婉不伤人的说法。
人们不喜欢直接说“死亡”,就出现了很多委婉一点的表达,其中有一个词是由曹操发明,将死亡描绘得十分婉约文艺,现在仍广为引用。
我国自古以来就喜欢比较委婉的说法,“上厕所”不说“上厕所”,借用“出恭”、“更衣”表达。面对“死亡”更有许多“高情商”替换词,比如“仙逝”、“驾鹤西去”等,古人对于死亡这个字眼是相当敏感的,没有人会愿意被当面聊起自己死亡的事情。死亡更多地被用在诅咒的时候,对于自己亲近喜欢的人,是不舍得用“死”这个字眼的。既然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,又为何如此忌讳呢?
古代封建社会,等级观念严。死亡的用词也要拉开等级,皇帝作为真龙天子,一国之主,死亡用词更讲威严和文雅,将死亡称作“驾崩”。除此之外,死亡的说法不一还有宗教信仰的原因。道教中人死亡称为“驾鹤西去”“升天”“仙逝”;佛教中人死亡为“圆寂”。在不同的年龄死亡也有不同说法,如刚出生死亡称夭折,年轻人死亡有“天妒英才”一说,老年人死亡称“寿终正寝”“喜丧”,虽然名称很多,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减轻古人对于死亡的畏惧。
因为古代不像现代社会,科学发展比较落后,生活环境不好,平民百姓更是没有条件讲究卫生,医疗技术也不够发达。所以死亡如影随形,人民寿命普遍较短,对“死”充满畏惧。这个字眼人们平常自然是不愿意听到,觉得不吉利。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畏惧死亡,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。许多人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价值体现,或为气节,或为知己,或为报恩,或为卫国,如文天祥,如荆轲等,自古以来。数不清的文人志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壮丽的人生篇章。
提起曹操,就联想到“奸诈”、“枭雄”、“多疑”这样的形容词,曹操之所以给大家造成这样的印象,与四大名著之一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刻画离不开关系。小说作者本是拥刘反曹的思想,且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极其简单鲜明,为了对比汉室正统的刘备之“仁”,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诈多疑的枭雄。而真实的曹操热爱文学、锐意进取,是与建安七子齐名的“三曹”之一。文人总是对生命有着更敏锐和深刻的感悟。曹操文学造诣深厚,常在诗歌里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。
三国时期世道浇漓,乱象丛生,人们常活在食不饱腹、朝生夕死的恐惧里。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是感叹生命短暂,趁早建功立业,享受生活。而曹操少年时身怀一腔热血,满心报国安民的理想。董卓霍乱朝政,少年曹操将生死置之度外,挺身而出,力求手刃国贼。虽借献刀欲杀贼未能成功,然董卓最终还是在司徒王允的离间之间,死在了吕布方天画戟之下。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曹操将价值实现放在个人生死之前,看淡了生死。曹操意识到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,死亡是必然的。
面对死亡,他说出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,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”。认识到死亡之必然,曹操认识到无论人生前是多么辉煌灿烂,都逃不过“土灰”的最终结局,但曹操并没有在认识到死亡本质后选择消沉。曹操的选择是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既然总有一死,为何不珍惜生命,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因此曹操发明了一个词语,将死亡说得更文雅,而且顺口,至今仍未许多老年人引用,这个词语便是“百年之后”。
“百年之后”出自曹操的《曹操集·卷二·军谯令》,这篇习作的背景是在官渡之战以后,当时袁绍打败了董卓,拥有了最多的军队实力,曹操要想实现之后的远大抱负,首先面对的敌人就是袁绍,但是两者军队数量相差很大,实力悬殊。二者在官渡一带展开战斗对峙。从军事力量上看,袁绍获胜几乎已经成为定局,对曹操更不利的还是军中粮草短缺,这一军事机密被袁绍得知,原本可以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,袁绍却并不相信这个情报,他认为曹操一向狡猾,怎能将如此重要情报让他知晓,便置之不理。
袁绍的不重视引起了谋士许攸的不满,许攸想要说服袁绍,袁绍却将他关入大牢,彻底逼反了许攸。许攸将袁绍军中的情报转给了曹操,这一战,曹操大败袁绍,成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。大获全胜后,曹操在沛国谯县时看到了自己的故土长时间遭受战乱,民众食不果腹,面黄肌瘦,生活苦不堪言。见到这幅情景,原本志得意满的曹操有感而发,下达了《军谯令》。
《军谯令》的大致内容是,曹操本是奉天子的命令对抗乱臣贼子,却看到家乡的乡里之亲饱受战乱折磨,这悲惨的情景使人顿觉悲怆,文章的结尾便是“百年之后”的出处——“为存者立庙,使视其先人。魂而有灵,吾百年之后何恨哉!” 曹操为战死的将士立庙,为这些将士的亡灵被后人敬仰。如此一来,若是人死之后有灵魂的存在,曹操也可说,没有什么遗憾了。这句话中曹操将死亡修辞为“百年之后”,表现了曹操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,慷慨大气,还有一种洒脱大气之感。
“百年之后”常被历代的文学作品所引用,一直到现在还经常被老人用以交代后事。对于死亡采取一个洒脱的态度,既然终有一死,人生短短百年,自是要活得淋漓尽致。以四个字表达出这种洒脱和豁达,这既是曹操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,也是对后人的启示。
|